谢伟强 官方网站

+收藏:http://xieweiqiang.orgcc.com
 
您的位置:网站首页 艺术资讯 正文内容
谢伟强印象
2011-07-25    浏览(1047)    作者:杨建新    来源:谢伟强官方网站

在浙江的画坛上,师承大家而又数十年沉潜艺海,如今虽已名列名家之流,但却仍谦恭低调,不显山不露水者,恐怕莫过于谢伟强了。

伟强为人厚道,处事淡然,平日里文静少动,不与人争,然却心气颇高,卓尔不群,讷于言而敏于行,一门心思孜孜矻矻,遨游于笔墨丹青之中。说来令人难以置信,一个在美术界行走了几十年的人,不要说圈外人士少有知者,就连同道之中也会有人问,谢伟强是谁?在我看来,这既是伟强与人的不同之处,也恰是他的可贵之处。

伟强的学艺之路,漫长而又艰辛。幸运的是,他一开始就得到了大师的指点,这使得伟强的起步高人一筹。伟强自幼喜爱笔墨,常常独自沉溺于涂抹之中,少年时便初露慧根。1965年,西泠印社老成员、艺术教育家周天初先生介绍他去潘天寿先生处学画。此后,伟强便在潘先生门下认真求教,潜心丹青。不久“文革”开始,黑云压城,伟强依然出入潘家,虔诚执弟子礼,恭敬学艺如常。潘先生看重的是伟强年纪虽轻,然重情重义,难能可贵,故常托他去看望诸乐三、吴茀之、余任天等几位老艺术家。这些前辈画家对这位忠厚好学的年轻人也十分关照,常常予以指导点拨,还将自己的手稿拿出来供其临写,伟强因此画艺日进。到了69年底,潘先生虽身陷困境,身体也大不如前,但依然对伟强的学艺之事关怀备至,亲自将他举荐给陆抑非先生,收为入室弟子,陆先生欣然接纳。自此,伟强便在陆先生的教诲之下,二十年如一日,敬师如父,学艺若渴,心无旁骛,孜孜以求。陆先生对这位弟子也十分满意,关爱有加,悉心调教。迄今伟强还珍藏着先生批改或题跋过的画作上百件。古往今来,但凡在艺事上要有大成就,少不得几个要素:一个要有恒心毅力,二是要得名师真传,三是要善师法造化,四是要有悟性创意。伟强可谓诸法皆备,故终成大器也是顺理成章的事。所谓“几分耕耘几分收获”、“皇天不负有心人”是也!

我与伟强相识于八十年代末,那时的他供职于浙江儿童保健院,负责单位的宣传和报道工作。这对于书画俱通的他来说,应是不算太重的任务。所以我印象中他是属于那种既忙又闲的人。工作不少,但他总能快速完成。一有闲暇,他便埋头于书画之中。那时他正好拜陆抑非先生为师,但笔下的花鸟已有清气扑面之感。而后的二十多年,我和伟强都忙于工作,相见不多但却不断。他是那种言语不多也不会主动交往但却很重旧谊的人。偶有见面我总是会问起绘画之事,他也总是寥寥数语,谦恭沉静,从无自夸之意。然每次听他言语,总觉得他在画艺上颇有心得,且日渐深邃。尤其是他的绘画造诣,由于极少见到他的作品,偶得见之,总生出士别三日之感。

我最早看到伟强的作品,是在儿童保健院他的工作室里。1984年春,陆抑非先生在上海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,同为陆门弟子的何水法、谢伟强均有作品参加。90年代我曾在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和台湾事务办公室任职,为工作需要曾向伟强求画而相赠于外国人士和台湾朋友。他那时的作品已不同凡响,尤为台湾朋友所赞赏,我认为是很得中国传统文人画之神韵的。及至近十年来,我看到他的作品加起来不过三五次,然每次都有新鲜之感。特别是近几年来,伟强的创作其进步之大,与往昔已不可同日而语,想必是他退休后全身心投入,终日临池,手不离笔之故吧。今年初,陆抑非艺术研究会办迎春展收入伟强的花鸟二幅,可为他的代表之作,俨然已透出大家之风。

伟强的作品是与众不同的,他走的是与传统一脉相承而又独开新径之路。其不同在神韵、在格调、在笔墨。他秉承大家而又转益多师,博采众长而又自得其法。;他的画风之中,看得出受潘天寿、陆抑非先生等的熏陶,但又隐然有宋人及八大之影响。由此可见他的心气之高。他寄情于景,融情于笔,追求传统文人画情景交融、诗情画意的笔墨精髓。反映在画面上,则摈弃了简单直白的状写和临摹,代之以渗透于笔墨之中的情感和思想。于是,意境高远,清新脱俗,疏冷简约,气韵生动,便构成了伟强特有的绘画风格。伟强的用心在于他始终立足于传统基础上的探索和创新。如他创作的花鸟画多是在野外实景写生的基础上,反复构思揣摩而成,其中就汲取了宋人绘画的全景法。又如人人皆知,画鸟之生动在于点睛,伟强便百般尝试,一改前人传统的点睛法而采用高光法来画眼睛,使得他笔下的百鸟更为生动传神,当年此举曾大得陆抑非先生的赞赏。伟强也正是在这样的上下求索之中,靠天分更靠勤奋,终于成为我省花鸟画家中的佼佼者。

回望伟强的从艺生涯,感触良多。

伟强之可贵,在于他的精神。他对艺术的追求是如此执着,一往情深,始终不渝。近50年的丹青岁月,朝朝夕夕,花开花落,伟强从青少年画到两鬓飞霜,一如既往,初衷不改,终成正果,印证了“艰难困苦,玉汝于成”的古理。

伟强之不易,在于他的苦修。伟强出身平民之家,早早踏上社会谋生。他学书画,走的是自修苦学之路,这就注定了他必须要比常人付出更多的汗水和心力。他以毅力和韧性作为双拐,支撑着一路走到今天,踏实沉稳的步履始终未曾改变。没有科班的经历,在他人看来可能是个缺憾,但对伟强来说,未尝不是他发愤苦修的动力。更何况他长时间得老一辈艺术家之亲授,恐非一般艺术院校学生课堂学习所能比拟。由此而言,伟强有今日固然不易,但也算得上命运眷顾的幸运者。

伟强之难得,在于他的为人。凡学艺者必先学做人,这是老祖宗留下的古训,“德艺双馨”、“文质彬彬”,应是习艺人追求的崇高目标,说的便是这个道理。伟强处世,淡泊宁静,不问功名,不求闻达;与人相交,重义守信,言行一致,诚恳内敛。当年潘天寿先生蒙难于“文革”时,别人避之不及,伟强依然故我,登门请安不断。改革开放以来,世事大变,社会进步发展令人瞩目,但追名逐利也日渐泛滥,难得伟强不为所动,一味信奉“让作品说话”的行为准则,固守三尺画桌不离不弃。这种精神状态和生活方式,不正是当下画坛上乃至整个社会值得推崇和弘扬的吗?

人生有年,艺海无涯。白石古稀之后开新风而名垂画坛,宾虹年届耄耋求变法而遂成大师,刚过花甲的谢伟强正逢他一生中最具创造力的黄金年华,以他的聪慧、刻苦和专情,我丝毫不怀疑他未来在艺术上的更高成就。而他走过的与众不同的从艺之路,也将为无数痴迷于绘画艺术的后来者提供值得效法的良好示范。我深信,未来岁月的谢伟强,必将不断令人刮目而相看。(二0一0年五月二十六日)

标签:谢伟强,花鸟
分享:
发表给力评论,说两句!  共有 0 条评论